×

Loading...
Ad by
  •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,最低月费仅$40.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
Ad by
  •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,最低月费仅$40.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

3、仅有爱是不够的

本文发表在 rolia.net 枫下论坛  云 儿
经济学看人看世界,无一物没有价格。宝贵者如生命,也是有价的----看看人寿保险,就知道个人对自个儿生命估价几何。爱情,据说价格更比生命高,却仍然没高到无价的程度----人们不会把时间精力都耗费在爱情上,还要吃饭、穿衣、工作、娱乐、睡觉等。光有爱是不够的,还必须与其他动机折冲权衡。个人花在爱情生活上的时间的价值,再加上其他相关的费用,便是他为爱情付出的价钱。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,爱情活动的方式和多寡,似乎都是随这个价钱的变动而有很大不同。
  上一篇谈爱情经济学,我们只抓住爱情的一个侧面,将它作为情人交往中的愉悦感受,搞了点简单的经济分析。这当然不是爱情的全部。虽然真正圣洁的爱情,是不讲现实利害的,就象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说:“爱是恒忍、仁慈的。爱不嫉妒,不自夸。不张狂,不强迫,不求自己的利益,不轻易动怒,不计算人的恶;不喜欢不义,只喜欢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爱是永不消退的。”但这是圣人的爱情观。咱们凡夫俗子,有许多现实利益,不能不加以考虑。不顾现实利害,不食人间烟火,既经以情相许,动辄要死要活的爱情,毕竟不是我们俗人生活的常态。我等凡夫俗子,踏上爱情之路,免不了要过婚姻这一关。婚姻,虽不一定就是爱情的坟墓,却也不完全是为了爱情。从经济学上看,婚姻至少有四大功能。一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,比如女主内男主外,或者女主外男主内,只要有分工,就都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,效率要高。二是互相提供信用,协调人力资本投资,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。三是分享家庭共有品,这包括两情相悦的爱情,调儿弄子的天伦之乐等等。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,同样是可分享的共有品。所以人们常发现,有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妻子,通常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。四是防灾保险。象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之类,只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。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,也常常靠婚姻来分摊风险。比如印度农村,流行将女儿远嫁,便有防范农业歉收风险的功效----两亲家不在同一个农业区,同时遭灾的可能性小,如此,一方遭灾则另一方便有能力接济。
  如果我们考察爱情的另一侧面,把它视作婚姻伴侣的酝酿和挑选过程,那么,上述种种经济上的考虑,便必然渗透进来。这就把我们带进了婚姻经济学的领域。
  用经济学观察婚姻,可以对很多古老问题,提出有趣的新解释。比如一夫多妻制。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,除一夫一妻制外,经常见到一夫多妻制,而一妻多夫制很少见。如此情形,有经济学上的道理吗?
  当然有。加里·贝克尔以后的经济学家会这样告诉你。
  这世上或许有不讲利益的爱情,却难得有不讲利益的婚姻。婚姻的四大经济功能,都反映个人可以从婚姻中取得的实际利益。这些利益的大小,又取决于配偶的品质,如收入、财富、地位、教育等。肖伯纳有句话:“女性的本能,驱使她宁愿分享一流男人的十分之一,也不要独占三流男人的全部。”
这意思是说,一流男人娶十男人个妻子,每个妻子分享到的利益,仍不亚于做三流男人的唯一配偶。因此,在婚姻市场的竞争中,一流男人可以娶到几个女人,中流男人娶一个女人,末流男人娶不到女人。只要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,一夫多妻制就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。
  不过,肖伯纳的话里,歧视女性的气味实在太浓厚了。同样是基于利益考虑,我们也完全可以说,“男性的本能,驱使他宁愿分享一流女人的十分之一,也不要独占三流女人的全部。”为什么高品质的女人就不可以娶多个丈夫?女人间品质的差异足够大的话,一妻多夫制也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。此处,分析的逻辑是对称的,没有必要特别偏向哪一种多配偶制。
  然而,除了原始社会,总是一夫多妻制压过一妻多夫制,原因何在?在男女人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,这里的关键就在于,男人间品质的差异,大大超过女人间的差异。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试验:假如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,而女性的品质大致相同,会怎么样?这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说过的情况:高品质的男人会娶几个妻子,中等品质的男人娶一个妻子,最低品质者一个也没有。而女性没有品质差异,竞争会使每个女人从婚姻中得到的收益大致相同。
(当然,我们这里假定对婚姻制度没有任何法律限制)。
  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理论,居然得到了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持。经济学家作了不少跨国比较和历史分析,用收入、教育、财富、智商等等不同指标去测量人的品质,结果都发现,在男性间品质差异远远大于女性的场合,比如说中东和非洲,一夫多妻制较为盛行。
  另一个现象,经济学也可以给出很漂亮的解释,这就是男女婚龄差异。绝大多数婚姻都是男方年龄大于女方,很少有倒过来的。追根溯源,这当然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有点关系。但生理因素究竟有多大的重要性呢?让我们翻翻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看。初婚年龄,虽然各国都是男比女大,岁数差距却大不相同。相差最小的是爱尔兰,只有1岁左右;最大的是马里,高达11岁。西欧平均相差2.5岁,东欧和南欧3.5岁,北美相差2岁,南美约差2-3岁,日本差3.7岁,印度近5岁,中东约为4岁,非洲一般在5至10之间。中国的差距算是比较低的,80年代只有2.7岁,但近年来,男女结婚年龄的差距,也有扩大的趋势。显而易见,如此巨大的多样性,单用生理因素是说不通的。
  生理因素说不通,很多人便放弃了寻求一般解释的努力,转而用文化习俗不同等等说辞来搪塞。文化?哼哼!文化什么都能解释,等于什么都没解释。其实,懂点经济学,就不难找到门路。这里的关键,仍是不同人之间的品质差异。在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里,男性的品质,主要表现为取得社会地位、事业成就或商业财富的潜力上。这潜力自个儿心里或许有点底,可怎么样让别人也相信呢?最常用的办法,就是证明给你看。于是,哪些条件好,对自己信心十足的男青年,会选择等几年,等自己品质得到证明,能吸引到好女子后,才谈恋爱结婚。而女性的品质,多半表现在年龄外貌和治家能力上,这些无法用等待来证明。既然等待没有利益,反而有可能丧失年龄优势,自然是趁着年轻早结婚为上。
  新观察论坛讨论爱情时,一位网友提出:“追求动心动情,担心受怕的爱情,也是一种需要。一辈子没有,也是一种遗憾。----所以找老婆不必等有钱的时候。”我的理论,跟他的正相反:成功的男人结婚晚,----好男人恰恰要等到有钱时才找老婆。没有耐心去等待的,大多是哪些自知潜力不佳,不指望用时间来证明什么的人。刚好手头有美国人口普查资料,便拿来检验一下这两个理论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80年报告,现年45-54岁的男性人口中,结婚年龄低于20岁的,有35%的人收入低于一万美元;结婚年龄在21-29岁的,只有17.5%的人收入低于一万美元。从收入中值看,18岁以下结婚的为一万四千美元,19-20岁结婚的为一万七千美元,21-29岁结婚的为一万九千美元。收入越高,结婚越晚。看起来,那种真正“动心动情,担心受怕的爱情”,普通的凡夫俗子,怕是没几个人会消受得起呢,所以并不流行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,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.net
Report

Replies,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:

  • 枫下佳缘 / 快乐单身 / 女性眼中的爱情经济学 (zt) 1、上了一个大当
    本文发表在 rolia.net 枫下论坛○云 儿
    谈恋爱时,我感到特别幸福,对婚后生活满怀憧憬。原因之一,当时的男友,现在的我老公,烧得一手好菜。每次到我家,他都要大显身手,令我们全家大饱口福。后来我才知道,原来他特意花了大半年时间钻研菜谱,暗地里在家练习纯熟,很费了一番功夫。至于我当时的手艺,说来惭愧。记得头一次在男友家中做菜,一盘炒豆腐干,油只放了两滴,盐只放了几粒。菜端上桌,男友的父母连同妹妹们都是浅尝辄止,我自己也觉得难以下咽。倒是男友专拣此菜猛吃,还一个劲儿说:好吃,好吃!一副呆头呆脑的模样,惹得妹妹们偷笑,弄得我很不好意思。
      婚后一段时间,他下厨的时间不比我少,还经常教我怎么烧菜才好吃。不知从何时起,事情慢慢起了变化。演变到如今,完全是我下厨,他可连锅铲边儿都难得碰一回了。每次请客吃饭,朋友们赞扬我的手艺时,他都要洋洋得意地自吹自擂一番,说这手艺是他教的。我知道他背着我也经常向朋友们吹牛,讲他训练老婆做菜的经验。
      这是我平生上的第一等大当,免不了要细究个中的原由。细细想来,家庭内部的分工,也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。两百多年前,经济学鼻祖亚当·斯密(Adam Smith),鼓吹分工和交换不遗余力。他在1776年出版的《国富论》里说:一个国家应该进口那些别人能以更低成本制造的东西。
    比如,法国人能够以远为低廉的成本酿造葡萄酒,英国就乐得进口他们的酒,非要自己酿造是愚蠢的。自然,这个分工的道理,对我和我老公也适用。既然他厨艺远胜于我,就该他下厨才是,非要我去做菜岂不同样愚蠢?斯密真是个大好人。大卫·李嘉图(David Richardo)却可恶得紧。他在《国富论》问世四十年后,出了本书叫《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》。这本书声称,斯密说得不对!分工和交换要看比较优势,而不是斯密老儿说的绝对优势。拿我家来说,老公烧菜比我好,这没错。可他的时间用在挣钱和事业上,更比炒菜金贵万倍。我嘛,一份闲差,在家的时间我老公低,所以就在这上面有比较优势,所以就该我烧菜。这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,叫作“比较优势原理”。
      现在大家都公认,李老头儿的理论是对的。真是气死我了!我和老公,就那么一点点时间价值差别,便造成了婚前婚后角色的颠倒错位。错,错,错。当初读书,怎么就没留意李老头儿的理论呢?如今木已成舟,生米成熟饭,不得已只好安下心来,老老实实摆弄我的瓢盆碗锅。比较优势只是分工的起因。分工之后,它还会因专业化投资而加强,甚至绝对优势也会因专业化而改变。一般人眼里,投资好象就是大把金钱的投入。但在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看来,象我用来提高厨艺的时间和精力,更是不折不扣的专业化投资。如今在我家,我,我儿子,包括老公自己,都更喜欢吃我烧的菜。我老公早就自承不及,不敢在我面前夸耀炒菜的手艺,更不敢跟我比试了。好象这也是亚当·斯密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:技艺随着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而增进。
     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花时间提高炒菜技艺,自然减少了提高挣钱技能的时间。更何况,我成天价琢磨的,只是怎样做菜才符合老公和儿子的口味。比如,儿子吃面喜欢放醋,老公闻到面里有醋味儿就反胃。老公吃炒鸡蛋喜欢嫩嫩的,做法最好是等油烧得滚烫,熄掉火,然后再放鸡蛋,借油香辣,最能吊老公的胃口。如此这般的知识,得一点一滴积累,耗心耗时,颇为不易。
      问题在于,我耗心耗时积累的这些知识(学名叫“人力资本”),照顾的仅仅是老公和孩子的特殊口味,一旦离开他们,便没什么太大的用场。而我家先生呢,有了我操持家务,相对地腾出了更多时间培养挣钱技能,扩展他的事业基础和关系网。这些东西的价值,离开了我和我这个家,不会降低分毫。
      这就是专业化带来的问题。我的专业化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,只在我和我老公的这个特定婚姻关系中有用,离开了我老公,离开了这个家,就会大大贬值。这种形式的专业化投资,经济学里有个专门名称,叫作“关系特定的投资”(relation-specific investment)。我老公则不同。他的投资,从社会角度看,当然也是专业化,不过却不是关系特定的,到哪儿都一样管用。最要命的是,这投资的价值,跟有没有我,没多大关系。
      这就有点不对头了。怎么我和我老公之间,经过交换和专业化,结果却变成我必须依赖他,才能从我的投资中获益,而他,却不必同等程度地依赖于我?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俩的地位变得如此不对称了?回想当初谈恋爱的日子,我俩的地位是何等的对称平衡!我不靠他,他也不靠我,我俩互不依赖,既独立又平等。然而平等而自愿的交换,互利互惠的专业分化,却蕴藏着令人很不舒服的前景:现在对方随时可以用出走作为威胁,对你予取予求。你对他的单方面依赖,使他有能力敲诈走你投资的全部利润。如果这就是现实,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傻客(sucker)吗?自然,这世上的人都很聪明,很少人会选择做傻客。如果没有办法保障投资利润,大多数人宁可不作专业化投资,不要专业分工的利益。如此则人人受损。象某些女权主义者倡导的那样,坚持独立,拒绝分工,恐怕无法享受到家庭生活的甜蜜、温馨和幸福,最多不过得到一点性爱的满足而已。这大概不是我们普通人想要的。那么,怎样保障我们的专业化投资呢?建立牢固的爱情纽带,便是法子之一。想当初,对我老公,我考验了又考验。正是看准了他决不会变心,在爱的护翼下,促进我本人和我家庭的长远福利,最有效的方式,便是交换、分工加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投资。也就是靠了这条爱的纽带,我才愿意作出这样关系特定的投资。
      再说了,我苦练厨艺,也有助于加固爱的纽带。古龙不是有一句名言吗?“要去抓一个男人的心,最快的一条路就是先打通他的肠胃”。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,最要紧的也是抓住他的肠胃。
      所以呀,上这个大当,说到底是我自己心甘情愿的。
      不过话说回来,世事难料。在婚姻问题上估计错误,找错了对象,不仅不稀罕,而且为数不小。记得有个统计数字,说美国的离婚率,高达百分之四十几----几乎每两对新婚夫妇,就有一对以离异告终。然而,随便问问那些带着灿烂笑容,步入教堂举行婚礼的新郎新娘,十个中怕有九个,打死也不肯相信,他们将来离异的几率,高达40%以上。可见,对于许多人来说,爱情纽带的坚实度,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,特别是专业化于家庭生产的配偶的权利,还要靠法律和契约来保护,才能让人有信心去作这样的投资,获取分工的利益。现代的婚姻法,不管怎么分工,只要离婚就给女的一半财产。有时候,女方若是无独立收入来源的话,对方还要负一定赡养责任。正是这样的法律契约制度,给了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坚实的基础。
      保障配偶权利的法律制度,还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。一对夫妇,当有一方安心地专门投资于家庭小窝建设的时候,婚姻对他们的价值便随之提高。这反过来阻止了离婚率的上升。可以说,现代离婚率之所以不高达60%甚至80%,法律保障功莫大焉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,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.net
    • 2、爱情经济学
      本文发表在 rolia.net 枫下论坛  云 儿
      出色的经济学家,长于数理分析的居多。但也有不少顶尖高手,却不大爱用高深的数学工具。他们的灵感和贡献,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直感、敏锐的观察以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。如创立人力资本理论的舒尔茨(Theodore W. Schultz),开创信息经济学和政府管制经济学的斯蒂格勒(George J. Stigler),拓展经济分析到非经济领域的贝克尔 (Gary S. Becker),都属于这一类。我初学现代经济分析时,很喜欢它的数理部分。总觉得文字叙述拖泥带水,凭空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,模糊了理论的逻辑脉络,不如数学表述直接触及核心,几个公设与定理,三下五除二,便把经济学理论那种精巧严密的逻辑结构,毫无遮掩地呈现在你的面前,很是畅快淋漓。直到自己尝试着把学到的理论,运用到实际中去时,才发现,真正的经济学思维,根本不可能从数理模型中学到。于是又回过头去研读斯蒂格勒、贝克尔等人写的本科生教科书,时有所悟,不禁对大师们思想的深刻、明晰和敏锐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斯蒂格勒的《价格理论》,是一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,里面自然也不少值得深思的洞察。今天的经济学,大不同于以往,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生活领域。它的视野更广,抱负更大,号称要用经济学逻辑,去理解尽可能广泛的人类行为,包括非经济行为在内。近三十年来,经济学家们披着数理逻辑的铠甲,挥舞着经济分析的刀剑,不断跨越本学科的地界,攻入社会学、法学、政治学等学科的世袭领地,激起了社科界一片“狼来了”之声。有人给它一顶大帽,斥之为“经济学的帝国主义”,虽然有些激愤,却也不无道理。就数学化模型化而论,社会学科中确实以经济学最为成熟。数学投资太多,模型生产过剩,自然要向别的领域“倾销”了。更何况,别的学科很少经受数学洗礼,大片大片肥沃的处女地未经开垦,岂有不令经济学家垂涎之理?不过,倾销归倾销,若说经济学家见猎心喜之余,还存有什么“彼可取而代之”的野心,恐怕也是出于对经济学理论性质和适用范围的误读。《价格理论》里面举的一个例子,很能说明此点。
        在美国,经常有圣诞礼物基金一类组织,参加者每月存入固定数额的钱,不计利息,到圣诞前取出累积本金或等值的礼物。有人就问了,有钱不放在银行吃利息,明显是非理性和不经济的。你经济学能够解释这种行为吗?
        斯蒂格勒回答说,此处人们宁愿经济上吃点亏,原始动机究竟是什么,实证经济学并不感兴趣。也许人类天生就有意志薄弱的毛病,有些人就喜欢有个东西来约束他们,以防自己大手大脚不守计划留不下礼物钱。如此种种,就让社会心理学家去解释吧。经济学关心的是,给定人们的原始动机,倘若经济机会发生变动,人们的行为会随之作何改变?比方说,利息率提高,人们存进礼物基金的金额,会如何变动?变动幅度多大?再如收入增加,或个人信用额度扩大,又会产生什么影响?等等。
        在经济学家眼里,人类的绝大部分行为,不管出于如何非理性的动机,都会对经济机会作出反应,于是便可拿经济学来分析一番。
        就说爱情吧。爱情,在许多人---特别是纯情少女少男---的心目中,属于那种典型的反经济行为,讲究的是付出而不是得益。爱情的真谛,就是有个人能让你甘心全心付出,让你付出付出还想付出,唯恐自己付的不够。据说这才是爱的大福。如此情意,令人动心动情,令人生死相许,崇高而纯美,岂可与锱铢必较讨价还价的市侩行为,混为一谈?
        然而,正如斯蒂格勒所言,经济学家讲求的是通过观察行为来作实证,倒不怎么关心动机的性质和来源。爱情也许就是出于典型的反经济动机,爱情本身也许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,这没什么关系。至于人们为什么会从爱情的付出中,得到心理生理上的享受,不妨让心理学家去研究;爱情的动人之处,也不妨让文学家去探求。要作经济分析,只需作几个简单的观察,承认几个很弱的假定便够用了:第一,人们从爱情中获得甜蜜与快乐;第二,爱情的享受,一般是情人们用约会时间、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,辅以花前月下或楼台茶馆等次要投入,而生产出来的;第三,生产爱情的效率,或者说,情人们从一定的爱情投入中,享受到的爱情快乐程度,取决于他们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投资,如语言天赋、性爱技巧以及得自文学作品的爱情观念等等。
        与其它物质享受相比,爱情的生产是一种时间相对密集的活动。它的生产成本,主要是花费在爱情生产活动中的时间的价值。由此,爱情的需求和供给,将会受到时间价值变动的重大影响。时间价值相对提高,比如说工资率上升,一方面意味着人们收入上升,变得更加富有了,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爱情的主要生产要素相对昂贵,因此爱情的成本或价格,也变得相对高昂了。根据经济学原理,这必定导致人们相应调整其爱情行为,由此至少将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。
        首先是收入效应。经济学根据消费量与收入水平的关系,将物品区分为经济上的劣等品与正常品。比方说,上个世纪英格兰专供穷人消费的黑土豆,其消费量随着人们收入的上升而下降。便是劣等品的一个典型例子。爱情显然不是经济上的劣等品。其他情况不变,收入增加,人们的爱情行为通常会增加。穷家小子命苦,没多少时间谈恋爱,倘若他投生于豪富之家,成了有钱的花花公子,必定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投入到谈情说爱中去的。其次是替代效应。时间价值的上升,提高了生产爱情的机会成本。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这将导致爱情行为的减少。生活悠闲的乡村,将比繁忙的都市,有更多爱情行为。闲得无聊闷得发慌的高中生本科生,爱情行为最为丰富;参加工作之后,时间金贵了,爱情行为便明显减少。
        再次就是诱发性创新效应。文艺复兴到现在,人的时间价值十倍上升,大幅度提高了爱情生产中所费时间的机会成本。现代人很少有罗米欧那样的闲情逸致,拿出大把大把的时间,躲在在朱丽叶窗下,没完没了说些甜言蜜语。古典时代那种温吞吞慢悠悠的爱情生产方式,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了。这就诱发人们,去寻求加快爱情生产进度,节约时间耗费的技术创新。这里面的花样多了去。性解放思潮的发展扩张,可以算是其中最明显的爱情生产创新了。其实质,便是是在爱情人力资本的培养中,减少甜言蜜语和追求内在美等古典要求的分量,同时增加感官愉悦特别是性快感的作用。
        这个分析表明,爱情行为与时间价值之间,大有数量关系可循。我们也可以用实证办法,对此关系作些检验和预测。有人在顶尖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,证明人的睡觉时间,随着工资率的高低不同,有大约一个小时的系统差异。类似地,如果我们用人们花在爱情活动上的时间,作为爱情活动多寡的指标,那么,验证它与时间价值之间有数量关系,显然不应该比研究睡觉时间更难。另外,假如阅读爱情小说是培养爱情人力资本的主要方法,那么,由于替代效应和诱发创新效应的作用,花在爱情小说上的时间和费用,很可能与工资率高低
      成反向变动关系。这也是可以检验的。有兴趣的话,甚至可以建构一个模型,预测爱情小说的销售量,拿去蒙出版商一把,赚他一票。换个角度看,爱情生产的技术创新,虽然波及甚广,然而首当其冲的,还是要数文学艺术、影视作品等等,受其影响最深最烈。从古典的爱情故事到现代全方位开放的性描写,这一转变可说是爱情技术创新的典型表现。现代若干
      迂腐的批评家,明显缺乏经济学思维,居然把这种创新,分析成什么性对社会的反抗,不通之至。要我说呀,应当把他们统统赶进大一教室里去,老老实实地修一遍经济学。兴许此举能促成文学评论开出一片新天地,也未可知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,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.net
    • 3、仅有爱是不够的
      本文发表在 rolia.net 枫下论坛  云 儿
      经济学看人看世界,无一物没有价格。宝贵者如生命,也是有价的----看看人寿保险,就知道个人对自个儿生命估价几何。爱情,据说价格更比生命高,却仍然没高到无价的程度----人们不会把时间精力都耗费在爱情上,还要吃饭、穿衣、工作、娱乐、睡觉等。光有爱是不够的,还必须与其他动机折冲权衡。个人花在爱情生活上的时间的价值,再加上其他相关的费用,便是他为爱情付出的价钱。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,爱情活动的方式和多寡,似乎都是随这个价钱的变动而有很大不同。
        上一篇谈爱情经济学,我们只抓住爱情的一个侧面,将它作为情人交往中的愉悦感受,搞了点简单的经济分析。这当然不是爱情的全部。虽然真正圣洁的爱情,是不讲现实利害的,就象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说:“爱是恒忍、仁慈的。爱不嫉妒,不自夸。不张狂,不强迫,不求自己的利益,不轻易动怒,不计算人的恶;不喜欢不义,只喜欢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爱是永不消退的。”但这是圣人的爱情观。咱们凡夫俗子,有许多现实利益,不能不加以考虑。不顾现实利害,不食人间烟火,既经以情相许,动辄要死要活的爱情,毕竟不是我们俗人生活的常态。我等凡夫俗子,踏上爱情之路,免不了要过婚姻这一关。婚姻,虽不一定就是爱情的坟墓,却也不完全是为了爱情。从经济学上看,婚姻至少有四大功能。一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,比如女主内男主外,或者女主外男主内,只要有分工,就都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,效率要高。二是互相提供信用,协调人力资本投资,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。三是分享家庭共有品,这包括两情相悦的爱情,调儿弄子的天伦之乐等等。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,同样是可分享的共有品。所以人们常发现,有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妻子,通常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。四是防灾保险。象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之类,只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。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,也常常靠婚姻来分摊风险。比如印度农村,流行将女儿远嫁,便有防范农业歉收风险的功效----两亲家不在同一个农业区,同时遭灾的可能性小,如此,一方遭灾则另一方便有能力接济。
        如果我们考察爱情的另一侧面,把它视作婚姻伴侣的酝酿和挑选过程,那么,上述种种经济上的考虑,便必然渗透进来。这就把我们带进了婚姻经济学的领域。
        用经济学观察婚姻,可以对很多古老问题,提出有趣的新解释。比如一夫多妻制。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,除一夫一妻制外,经常见到一夫多妻制,而一妻多夫制很少见。如此情形,有经济学上的道理吗?
        当然有。加里·贝克尔以后的经济学家会这样告诉你。
        这世上或许有不讲利益的爱情,却难得有不讲利益的婚姻。婚姻的四大经济功能,都反映个人可以从婚姻中取得的实际利益。这些利益的大小,又取决于配偶的品质,如收入、财富、地位、教育等。肖伯纳有句话:“女性的本能,驱使她宁愿分享一流男人的十分之一,也不要独占三流男人的全部。”
      这意思是说,一流男人娶十男人个妻子,每个妻子分享到的利益,仍不亚于做三流男人的唯一配偶。因此,在婚姻市场的竞争中,一流男人可以娶到几个女人,中流男人娶一个女人,末流男人娶不到女人。只要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,一夫多妻制就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。
        不过,肖伯纳的话里,歧视女性的气味实在太浓厚了。同样是基于利益考虑,我们也完全可以说,“男性的本能,驱使他宁愿分享一流女人的十分之一,也不要独占三流女人的全部。”为什么高品质的女人就不可以娶多个丈夫?女人间品质的差异足够大的话,一妻多夫制也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。此处,分析的逻辑是对称的,没有必要特别偏向哪一种多配偶制。
        然而,除了原始社会,总是一夫多妻制压过一妻多夫制,原因何在?在男女人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,这里的关键就在于,男人间品质的差异,大大超过女人间的差异。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试验:假如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,而女性的品质大致相同,会怎么样?这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说过的情况:高品质的男人会娶几个妻子,中等品质的男人娶一个妻子,最低品质者一个也没有。而女性没有品质差异,竞争会使每个女人从婚姻中得到的收益大致相同。
      (当然,我们这里假定对婚姻制度没有任何法律限制)。
        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理论,居然得到了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持。经济学家作了不少跨国比较和历史分析,用收入、教育、财富、智商等等不同指标去测量人的品质,结果都发现,在男性间品质差异远远大于女性的场合,比如说中东和非洲,一夫多妻制较为盛行。
        另一个现象,经济学也可以给出很漂亮的解释,这就是男女婚龄差异。绝大多数婚姻都是男方年龄大于女方,很少有倒过来的。追根溯源,这当然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有点关系。但生理因素究竟有多大的重要性呢?让我们翻翻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看。初婚年龄,虽然各国都是男比女大,岁数差距却大不相同。相差最小的是爱尔兰,只有1岁左右;最大的是马里,高达11岁。西欧平均相差2.5岁,东欧和南欧3.5岁,北美相差2岁,南美约差2-3岁,日本差3.7岁,印度近5岁,中东约为4岁,非洲一般在5至10之间。中国的差距算是比较低的,80年代只有2.7岁,但近年来,男女结婚年龄的差距,也有扩大的趋势。显而易见,如此巨大的多样性,单用生理因素是说不通的。
        生理因素说不通,很多人便放弃了寻求一般解释的努力,转而用文化习俗不同等等说辞来搪塞。文化?哼哼!文化什么都能解释,等于什么都没解释。其实,懂点经济学,就不难找到门路。这里的关键,仍是不同人之间的品质差异。在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里,男性的品质,主要表现为取得社会地位、事业成就或商业财富的潜力上。这潜力自个儿心里或许有点底,可怎么样让别人也相信呢?最常用的办法,就是证明给你看。于是,哪些条件好,对自己信心十足的男青年,会选择等几年,等自己品质得到证明,能吸引到好女子后,才谈恋爱结婚。而女性的品质,多半表现在年龄外貌和治家能力上,这些无法用等待来证明。既然等待没有利益,反而有可能丧失年龄优势,自然是趁着年轻早结婚为上。
        新观察论坛讨论爱情时,一位网友提出:“追求动心动情,担心受怕的爱情,也是一种需要。一辈子没有,也是一种遗憾。----所以找老婆不必等有钱的时候。”我的理论,跟他的正相反:成功的男人结婚晚,----好男人恰恰要等到有钱时才找老婆。没有耐心去等待的,大多是哪些自知潜力不佳,不指望用时间来证明什么的人。刚好手头有美国人口普查资料,便拿来检验一下这两个理论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80年报告,现年45-54岁的男性人口中,结婚年龄低于20岁的,有35%的人收入低于一万美元;结婚年龄在21-29岁的,只有17.5%的人收入低于一万美元。从收入中值看,18岁以下结婚的为一万四千美元,19-20岁结婚的为一万七千美元,21-29岁结婚的为一万九千美元。收入越高,结婚越晚。看起来,那种真正“动心动情,担心受怕的爱情”,普通的凡夫俗子,怕是没几个人会消受得起呢,所以并不流行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,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.net
    • hehe... pf! pf!
      • 佩服作者叭,写的很专业。
    • 其实结婚的主要目的是谋对方的至少一半财产(从经济学角度考虑)。有钱的男人很多不结婚
      • 或者签婚前协议书/
        • 比如规定好婚前买的五万块的车子不许分?
          • 礼物好象不用分的
      • 钱真是个麻烦的东西。